您的位置: 首页 >精彩睢县>历史文化>详细内容

睢县:睢水之畔古盂国(上)

来源:商丘网 发布时间:2021-11-04 19:14:55 浏览次数: 字号:[小]   [大]

微信图片_20211104191410.jpg

盂国都城遗址梁庄


【阅读提示】


“睢水弯弯,向东流淌。留住淡淡乡愁,泥土芬芳。岁月的年轮,走过沧桑。梁庄啊梁庄,美丽村庄。梁庄啊梁庄,我的家乡。”这是睢水之畔传唱的新时代《梁庄之歌》。走进睢县西北8公里的文明新村尚屯镇梁庄,整洁的村容村貌,可谓赏心悦目。这个村庄新则新、古则古,可谓历史悠久,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盂夷、盂国,不仅与周王室的司戎之责相关,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“盂地会盟”故地。之后,历史上睢水、运河支流经过梁庄,是我国少数民族水族的发祥地。解放战争时期的睢杞战役,此间激战正酣,军民勠力同心直捣龙王店,取得战斗的最终胜利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里农业生产成为全省、商丘地区模范,农桐间作成为“豫东之花”和典型的引路示范。


设计造型极具个性的梁庄村史馆坐落在文化广场的东南角,苍劲有力的“千年古村 锦绣梁庄”行草位于梁庄标志下面,彰显着这座古村的文化魅力。在村支书梁纪臣的带领下,笔者一行走进村史馆考察采访。入门即可赏阅《梁庄赋》:“古村梁庄,源远流长。春秋称盂,宋国之疆。七国会盟于此,霸业共商。群雄逐鹿,中原要地。斗转星移,悠悠两千年沧桑。”穿越历史的烟云,梁庄一路向前,到了宋元时期村落依河而建,村民在此繁衍生息。蒲姓人家北迁至此,作为埠口的梁庄兴旺繁荣。村东有火星庙、关帝庙,南面有北王书院,人杰地灵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,产业兴旺,政通人和,村里绿树成荫、鸟语花香,正如赋之所云:“四十年改革开放,成绩斐然;二十载脱贫攻坚,荡气回肠。壮哉梁庄,圆伟大复兴梦,再续辉煌!”


走进梁庄村史馆 追寻盂国故都事


在睢县睢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永峰的介绍下,笔者站在梁庄村史馆的“厚重历史 千年古村”篇章前,了解着睢水之畔这座古村落的悠悠前世。《竹书纪年》古书和文史大家郭沫若的研究成果,记载着这里辉煌的历史。夏商时期,曾经的盂夷就生活在这里,在梁庄附近建立的盂方,即盂国,被记载在甲骨卜辞中。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“(后相)七年,于夷来宾。”杨树达《积微居甲文说》云:“于夷即卜辞之盂方。”在郭沫若主编的共计13册的《甲骨文合集》中,有多处甲骨卜辞中出现“盂”或“盂方”的记载,如“乙未在盂,犬告有鹿”“盂犬告鹿,其从,擒”“王正(征)盂方”“在三月甲骨祭小甲,隹王来正(征)盂方伯炎”。郭沫若《卜辞通纂》之六《征伐》:“所谓盂方者,乃殷东方之国也……地在河南睢县。”《河南通史》第一卷第六章第三节《商代河南诸国》:“盂国:即卜辞中的盂方,为商的东部方国。”


到了西周时期,盂国依旧存在,负有王室司戎之责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(今眉县常兴镇李家村)的大盂鼎见证了这段历史。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,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大盂鼎造型雄浑,工艺精湛,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,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。铭文记载聃国君姬季传到孙子姬盂时,征鬼方(玁狁、犬戎)功高。二十三年九月,康王制铜器赏赐,记载其功,赠封民659名,赏予家臣40人、奴隶1050人,封为公爵国。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、周武王的立国经验。认为文王、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,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,每逢祭祀,认真、恭敬,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。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,忠心辅佐王室,并赐盂命服、车马、酒与邦司、人鬲等。据考证,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《采薇》《出车》《六月》《采芑》即是这一时期和玁狁作战将士的写怀诗。其中,《采薇》诗为:“驾彼四牡,四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四牡翼翼,象弭鱼服。岂不日戒,玁狁孔棘。”


睢水之畔建古村 水族同胞族源地


梁庄,是座依水而建的古村落。睢水悠悠从此流过,从多处史料记载的睢水故道走向、方位来看,古睢水在睢县西北的部分河段大致与梁庄北侧的茅草河相近。到了宋元时期,梁庄有运河支流经过,埠口因此而得名。据《河南省睢县地名志》记载,宋代时候村南有河经此,蒲姓人家最早居住,并于河上辟一渡口,名村蒲口。清代中期,蒲姓迁睢州北四十里花园村,仍名。“埠”“蒲”同音,讹书今名,后改梁庄。徐永峰介绍,梁庄是曾经的盂国故都,蓼堤镇杨庄村东是盂之会盟地。据甲骨文和水书研究专家们考证,先商时期自称“喝睢水成睢人”的水族同胞就是从睢县盂国故里走出去的殷商贵族。自2009年以来,两地的专家学者就此多次举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。


远古时期睢县的文明史,是一部东夷西进与华夏东迁相互碰撞、相互交融的发展史。当东夷民族的先民从山东半岛由东向西迁徙,在盂地(今睢县)定居形成盂部族的同时,豫西一带的仰韶文化先民,也由西向东发展,来到民权、睢县一带,当时睢县成为东夷、华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地。睢县以西(如杞县)居住的主要是属于仰韶文化的华夏先民,睢县以东居住的主要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东夷先民(如宁陵、永城)或属于先商文化的商部族先民(如商丘)。盂夷,作为远古社会睢县的最早居民,最初生活在今睢县西北梁庄一带。这是一个擅长制作“盂”的部族。“盂”,一种器皿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有“著之盘盂”,“言其日见而不忘”;《韩非子》有“豪杰不著名于图书,不录于盘盂,记年之牒空虚”。在龙山时代,人们沿河旁常常五六里一个村庄,结成氏族联盟。较大的村落已经可以住上百人。随着盂部族的兴旺壮大而向四周扩展,国家雏形基本形成,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国——古盂国,定都梁庄一带。


历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,发现的古文化遗址(新石器时代)均坐落在古河道两岸的丘岗台地之上(当地群众称之为堌堆),遗址常伴随出现大量的蚌螺壳和动物化石。徐永峰说,这说明在数千年前,睢县周边一带曾是河流纵横、湖泊沼泽连片、丘岗起伏连绵、水草林木茂盛、各种动物出没的地区。睢县这片古老而又肥沃的土地,为远古的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条件。睢县周龙岗遗址证明,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,就有人类在这里栖息生存,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。龙山文化古盂国时期,生产工具种类增多,陶器普遍采用快轮制作。此时期粮食作物以粟为主。在生活用具上,盂地的人们喜欢用袋足甗来蒸煮食物。背水壶是他们饮水常用的,而这些在豫西和其他地方都没有。农业生产工具除了沿用仰韶文化时期的部分石器和骨器之外,还制作了一些新型的农具,如石镞、半月形石刀、蚌刀等。这些在盂国故址梁庄不远的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都有出土。古人类文化遗址星罗棋布,文物古迹与文献资料相印证,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睢县文明。


探寻七国会盟地 于姓起源在盂国


在考察过盂国都城故址梁庄之后,笔者在徐永峰的引领下,到盂之会盟地遗址进行考察。遗址位于梁庄西北5公里的蓼堤镇杨庄村东南,目前高台已被拉土扒毁,成为普通田地。采访当天,因为刚下过雨,笔者踏着泥泞步行1公里向村东南进发,考察了这处遗址。


春秋时期,盂成为宋国的西部屏障。公元前639年,多国盂之盟会在此召开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一年》载:“诸侯会宋公,盟于盂。”宋襄公十二年(前639年)春,为成就霸业,宋襄公发起鹿上(今安徽阜阳南)之盟。会上发出公告,邀请各国国君参加即将在盂(今河南睢县)召开的盟会,同时约定任何人都不准带兵车,因为这是和平、友好的“衣裳之会”。是年秋,宋襄公前去盂城会盟前,公子目夷提醒他楚国并不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,建议宋襄公率领军队前去赴会,或者让军队前进到会址附近以防意外,结果遭到宋襄公的严词拒绝。目夷又建议,由他带领百辆战车,在会盟场地附近埋伏,以防万一。宋襄公亦不纳。为防止目夷秘密带兵前往,宋襄公要求他跟随在自己身边,不让离开。


到达盂国会盟地,宋襄公与楚成王及陈、蔡、许、曹、郑等国国君相见。会上,楚成王因争盟主之位与宋襄公翻脸。只见楚国大臣成得臣与随楚成王而来、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,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的兵士(会盟前曾讲下会盟各国不许带兵,可是楚国不讲信用,由此留下了不仁不义的恶名,欺负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,更是激怒了中原有正义感的国家,为六年后在城濮之战的大败埋下了伏笔)。他们往台上冲来,吓得诸侯四散而逃。亲楚的郑文公适时倡议敦请楚成王登坛主盟,于是楚成王手持牛耳,主持了诸侯盟会。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来,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。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,团结民众,坚守城池,使楚成王灭宋的阴谋未能得逞。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国的车上,带他回楚国去了。几个月后,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,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,才把宋襄公放回国。冯梦龙在《东周列国志》中写到诸侯各国听任楚国主盟为所欲为而宋襄公败事受辱的史实时,附了一首诗:“从来兔死自狐悲,被劫何人劫是谁?用夏媚夷全不耻,还夸释宋得便宜。”宋襄公死后葬盂地襄陵。


盂国还是于姓起源地之一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